天主教宁波教区
CATHOLIC DIOCESE OF NINGBO
文章详情
DETAILS OF THE ARTICLE
城市化与堂区管理模式的适度调整
来源: | 作者:catholicdio | 发布时间: 2018-06-29 | 270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作者:徐文洲神父


      我国现有农村户籍人口约6亿人,直接农村从业人口不足3亿。这样,中国至今城市人口约7.7亿,654个城市,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60个,其余为20万以下的小城市。

      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%,发达国家如日本、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等均在 80%以上,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、法国等亦超过 70%,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还将继续提升。

      城市化发展的脚步浩浩荡荡,无人能挡。年轻的一代,为争取更多的赚钱的机会,为小孩子的优质教育资源,乡村往城镇迁移,小城往大城市迁移。未来这个趋势还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。直到教育资源足够充实,生活物质资料相对丰富,人们开始厌烦大城市的喧嚣,可能一部分人会返回乡村田园生活。


      台湾教会由于1948年后,来自大陆的大量神父修女涌入,以及当时美国援助物资由教会机构发放,教会的传教速度迅速提升。1950-1965年,教友人数从1万增加到超过30万。但从1970年开始,由于经济发展,城市化现象,信友数目锐减,教会发展停止不前甚至倒退,至今台湾教友人数降至26万(2006年)。1989年台湾教会福音传播大会,分析1980年代传教不利的三大原因:社会世俗化、功利化、追求物质享受;民间信仰及传统佛、道二教根深蒂固;……教育界的唯物论及无神论盛行,认为人只要凭良心做事即刻,视宗教为腐朽。


      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,可谓历经磨难。从第七世纪的景教,因为唐朝灭佛,被连累毁灭。到元朝蒙高维诺来华,也里可温教,因为教徒限于蒙古人和少数民族,随元朝灭亡而消失。明末清初,终于建立罗马公教(天主教),却因为礼仪之争经历百年教难,而错失福传的大好时机,教会苟延残喘。鸦片战争,虽然中国大门被迫打开,基督徒却和“帝国主义者”混在一起,名声不佳,虽然开医院,兴办学校,办孤儿院,为西学东渐做了大量的媒介工作,但进教的人数其实不多。1949年以后,外国传教士的离开,教会管理层真空,历年各种风波,直至1980年代,教会开放,教会百废待兴。38年的改革开放,教会一直在落实房产、回复元气,教友以新换老的过程中。今

      天中国天主教会与其他宗教一样,中青年、城镇人口、高收入者和高学历者等社会精英明显增多,组成人员越来越均衡。


      一、城市化发展对教堂建设方针的调整


今日中国的形势,城市化发展大势所趋,教会发展必须跟上时代步伐。唯有看清形势,趁早积极应对,不可再错失良机。

      教会的教堂在城市格局中的部署,应该与城市发展规划配套。城市改造已经使一些教堂变成空堂,由于附近居民房子拆迁,大量教友搬走。新兴的城区,由于人口汇聚,教友数量越来越多,教堂的兴建刻不容缓。教区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,新堂区的设立,老堂区的撤销,教会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,未雨绸缪。

      2005年左右,宁波教区得知宁波市东城新区建设规划,政府计划未来城市中心东扩,市政府迁移至东部新区,教会在新区当时没有教堂,但预计到一旦城市规划开始实施,很难再找到土地建设教堂,2008年就向政府部门申请购买了24亩土地,用以建设新的天主教堂。今年新堂已经落成,预计今年年底交基建完成。当时基督教得知后,也马上跟进,申请建造国际礼拜堂,如今基督教堂也正在建造中。

      随着大量农民进城,农村的空心化已不可避免。某些乡村教堂将会撤建,城镇需要新建或迁建教堂。教区必须调整财物管理办法,过去每个堂口相对经济独立,自力更生的做法需要调整。教区需要集中财力物力,建造一些中心教堂,偏远地方可能会减少教堂数量。如果为照顾相对路途较远行动不便的老人,可以考虑以中心堂区为轴心,在四周增加教友活动聚会点,以堂带点的形式满足牧灵需要。


      二、城市教会管理模式与乡村教会模式的不同


      1、小团体建设

      农村惯常以家族邻里为社团模式;城镇往往以同学同事朋友为主。城市高楼公寓,隔壁邻里可能是老死不相往来。部分原因是房屋买卖频繁,人员变化多,生活节奏快,邻居间早出晚归,有些邻里可能平时连招呼都不打,很难留下友谊。在乡村,一个村庄的人彼此几乎都认识。似乎城市越大,大家越陌生。人居住空间越密集,住得越近,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。

      随着城市化发展,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,节奏越来越快,人际交往越来越网络化、信息化,人与人的关系却越发疏离。许多人感到生活工作家庭压力山大,越发觉得孤独无助,人的社会支持力度严重不足。这年头得忧郁症、狂躁症的人数越来越多。虽然宅男宅女,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,足不出户,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几乎所有日用品。但内心几乎与外间隔绝,人活在虚拟空间。缺乏人间友谊亲情和爱情,人在现世就开始逐渐建造引人发狂的地狱。这个时代,天主教能为国人同胞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?

      圣经学习小组,细胞小团体的建设,因时而生。教会小团体建设可以弥补城市生活的疏离感。在这些团体中教友们相互支持,从生老病死,到日常生活细节,小组成员的爱陪伴你一生。在基督徒小团体中,许多人藉着兄弟姐妹之关心,经验到天主的活生生的爱。

      以意大利、美国、韩国等许多教区细胞小组、基基团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提倡的好经验。国内也有许多教区,有多年学习圣经的经验。小团体建设为日益城市化的教会尤其需要。以宁波教区圣经学习小组为例,25年的圣经学习,使许多堂区尝到了甜头。虽然各个小组的发展,成菱型发展,优秀的少数,很勉强维持的也是少数,但为大多数小组的经验,至少参加学习的教友们,自身的信仰得到了巩固和灵性生命得以成长。长远来看,许多小组的发展,影响到周边其他不来学习的教友。往往一个15到20人的小组,辐射到60-100人。因为有些家庭,有1、2个人参加,他就会把信息带给自己家人或周围的教友家庭。当一个家庭涉及青年找对象到结婚,生小孩到孩子领洗,小朋友参加夏令营活动到主日学,上学到找工作,碰到人生天灾人祸,从疾病到衰老(老人生病探访:许多教堂的圣经小组,每一组设立送圣体员),从病人傅油到临终关怀,从丧礼到通功祈祷。一个人的一生,几乎都会和圣经小组发生联系。圣经小组成为小教会。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化,圣经学习小组都能很好地适应。


      2、基督化家庭建设

      城市化发展给家庭婚姻带来的巨大挑战。婚姻家庭的危机很大,许多大城市,每年离婚与结婚的比例,已达到1:1。单亲家庭、离异家庭越来越多。

      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,也带来许多诱惑。“男人有钱就变坏,女人变坏就有钱。”表达出钱财对人的腐蚀作用。耶稣说神贫的人是有福的,有多少基督徒经验到神贫的快乐?我们中度神贫生活的人有多少?对金钱过于的追求,多少留守儿童,妇女和留守老人失管,已经导致多少的家庭破裂。许多人一开始的心愿是好的,为了家庭的幸福,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。最后钱比以前多了,幸福比以前少了。或者你为此辛苦忙碌的家庭,已经妻离子散,家破人走了

      天主教会的婚姻联谊活动、婚前辅导、夫妇恳谈周末、恩爱圈、亲子活动、主日学等活动,都是在努力建设婚姻家庭,帮助教友度圣事化婚姻生活,追求幸福家庭生活。基督化家庭建设与未来教会发展关系重大。

      今天中国社会的婚姻状况不容乐观。许多青年闪婚闪离,婚前太浪漫而不实际,婚后太实际而不浪漫。大多数经过朋友或亲人介绍,凭感觉走,一看外貌,二看实力(家境或工作能力),三看人品。很多人相处不久就结婚,彼此了解不够、磨合不够。有不少青年教友婚前有同居现象,有些人受社会上试婚(对婚姻没信心、没把握)时尚影响,刚谈恋爱就同居;有些人根本看不到将来,只是被吸引力促成婚姻,正所谓“因盲目而结合,因了解而分离”;有些人是因为年纪大了,迫于社会传统或舆论压力而结婚,明知性格不合,还是结合;有些人人格不成熟,没有承受力和责任心,本身不适合结婚,由家人凑合而结婚;也有些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,不了解异性的特征,又不肯或者没有机会学习。

      由于婚前准备不充分,不少教友家庭生活并不令人满意。爱情的浪漫逐渐在日常繁杂的家务中消耗殆尽,婚姻生活质量自然高不起来。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情形:因为沟通的心态和能力严重缺乏,婚后关系没有增进,即使两个教友之间的婚姻也会因为共同语言越来越少,只是为信仰而勉强维持着。婚前同居,婚后婚姻没有太多新鲜感,沟通问题、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繁杂家务的消磨,使夫妻感情发生裂痕,偶遇或主动寻找外遇,以弥补内心的感情需求。天灾人祸、失业、破产、疾病等人间变故,导致家破人亡,负债累累,心情过分忧伤,家庭缺少喜乐。信仰不同的婚姻,因为婚姻伦理观的不同,例如婚前同居理念不一样,婚后为孩子的信仰选择发生冲突等,时有所闻。网恋,是信息时代的新式婚姻杀手,一些教友家庭深受其害。人们在网络上相互因不知对方实情而进入虚拟空间,有些人丧失基本道德观念,淫秽语言、黄色图片泛滥,纵情恣欲。有人终因迷恋情人而发生婚姻变故。有些教友丈夫,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,性情暴躁,不体谅妻子,家庭暴力也在一些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。有些教友妇女,心胸狭窄,缺乏对丈夫的信任,常常猜忌对方,引起双方不和睦。有些教友因为太多地投入工作,家庭照顾失衡,造成家庭纠纷。也有些教友染上恶习:有赌博的、酗酒的、外遇的等等。有些人因为不堪忍受而离异。

      因此,家庭的宗教教育越发显得重要。作为父母,在子女幼小时,就给他们提供最好的信仰氛围。从小让他们领受洗礼的恩典,接受教会的传统教育,教导他们祈祷、读圣经故事。教会历史中许多圣人圣女均出自圣善的父母。纳匝肋的圣家,圣若瑟、圣母、小耶稣是我们每个家庭永远的楷模。他们从小把耶稣带到圣殿里、会堂里参加宗教活动。参加主日聚会、主日学、辅祭班、唱经班、圣经学习小组、朝圣等活动是我们灵性生命走向成熟的途径。

      初期教会的模式,就是“家庭教会”,将福音传给家人和周围的好友,是天主教会的福传模式。“个人、社会与教会的幸福,都与健全的夫妇和家庭生活息息相关。”(现代47,1)婚姻圣事的恩宠指向夫妇的幸福和子女的全人培育。


      3、教会领袖的培育

      ①、奉献生活圣召的培育

      即使中国开放了二胎政策,中国的生育率也提高不快。因着经济的发展,中国的教育成本始终居高不下。一胎化是导致圣召日益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中国神父修女的圣召危机已经来临。中国大陆原来的十三所大修院,四所已经关门,只留下八所,有二所面临关门。修女圣召也明显减少。


      ②、全职化教友工作人员和教友传道员的培育

      在俗执事、平信徒专职传道员的圣召,可以弥补神父修女的不足。只是中国大陆的教会,还没有教区实际上大力推广。

      平信徒专职工作人员、在俗执事和传道员队伍的培育和壮大,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天主教发展的关键领域。

      2009年时,洛杉矶教区,有1100多位神父,退休200多位。他们发展了300位已婚执事,很好地填补了200多位退休神父的空缺。

      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,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。教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育。基督新教在中国的发展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:他们的信徒培训学校比天主教多,专职福传人员和工作人员超过天主教数倍。

      培养全体教友的福传意识。福传是教友的使命和责任。“我若不传福音,我就有祸了。”(格前9:16b)传福音是我们回应天主圣洗圣召的具体回应。无论我们处在怎样的境况中,我们都要带上福传的意识。


      4,如何应对许多实际的牧灵问题:诸如老龄化

      随着城市化进程,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压力,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低于死亡率,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。年青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会越来越大。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会减弱。虽然开放了二胎,但随着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的大幅度提高,很多家庭不愿意生二胎。中国许多地区,尤其城市化越快的地区,出生率越低。养老将成为严重地社会问题。教会在这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?城市化可能使得许多退休的劳保工人,有很多富裕的时间,如何利用?


      三、教会的社会服务


      在中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,天主教不可以做局外人。天主教历代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信仰反省,教会从宗徒时代、教父时代,就努力给历代信徒,提供从福音角度对现实生活的见解和行为准则。从初期教会的“人人皆兄弟姐妹”不分种族、阶级、男女性别(迦3:28),到教宗良十三以后,历任教宗给我们许多很有分量的社会训导。良十三的《新事》通谕,讨论了那个时代的各种棘手问题:例如:国家有义务通过法律保护劳工的权利(工作尊严)和工人自由。在《新事》通谕发表九十周年后,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撰写了《工作》通谕,考察工作的意义,认为工作有客观(所取得的成就)和主观(工人的尊严、责任、权利)两种因素组成。尤其考虑到今天的农村劳动力、残疾工人和移民问题。[1]这些论述对今天的中国天主教信徒如何面对社会现实,有重要的伦理参考价值。

      教宗方济各《福音的喜乐》劝谕指出“现在的经济置人于死地”。经济的过分悬殊带来了社会的不公。大量土地闲置,因为农村穷人逃离家乡,宁可躲在城市贫民窟里,苟且偷活。“全球人口约有百分之一的人,拥有世界全部财富的百分之四十,而百分之十的人,拥有百分之八十五的财富。另一方面来说,全球半数以上人口,只拥有大约世界百分之一的财富。约有一亿四千万人,每天的生活费不到一欧元。”[2]

      教会直接从耶稣的吩咐里得到启示:“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的兄弟做中的一个所做的,就是对我做的。(玛25:40)《慈母与导师》,《人类救主》,《生命的福音》,《天主是爱》这些通谕在叙述什么是天主的爱,我们为什么需要爱的文明。还有许多历代教宗的通谕、劝谕都在描述教会的社会使命,人的尊严、公益、团结、家庭、人的工作目的、经济生活的规则、权力和伦理道德、环境、自由和平、社会责任等等议题。我们中国天主教好好发挥这些福音精神,相信会对中国的强国梦注入一份丰富的营养。

      教会的使命本是被耶稣所派遣,传扬天主的爱-----天主愿意藉着耶稣的救恩,宽恕我们的过犯,引导我们走向天国。在这个过程中,让中华同胞弄明白,天主教信徒爱中国、爱同胞、爱世上的每一个人。我们相信天国从今生开始,希望天主的国实现在现世中如同在天上。